你可能在生活中就有看過這樣的人:面對A的時候,他在說B的壞話;但其實B根本不是這樣,A卻因為這樣與B疏離了。問題來了,如果這個人今天跟你說話,你會相信他說的話嗎?如果他是你身邊的人,你可以選擇不理會他;但是如果這樣說話的人是你的學生,而你身為他的導師,你大概就要開始頭疼了。
「見人說人話」可能是人之常情,操弄過頭卻可能傷害關係
為了人際關係的和諧或某些考量,我們說話時不見得完全是真話。例如為了怕太太生氣,雖然太太煮的飯並不好吃,還是稱讚他煮得很成功;因為怕老闆責罵,所以故意誇大自己工作的辛苦程度,讓老闆可以放自己一馬。
在這些對話中,我們可能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,透過調整述說的內容來引發對方的特定想法或情緒,而對方的改變能夠達成我們在人際關係的目的。即使說的話可能會某種程度上失真,但大多數人的內容都無傷大雅,聽到的人就算知道說的人有意,也頂多就是不太開心而已。
但是某些人說話偏離原意不說,無中生有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同樣也能看到這種人,他們的說話可能都經過精心的計算,目的就是為了在群體中獲得特定的地位。當你發現他們在做的事情的時候,你可能會覺得害怕,之後與他們互動起來也會有戒心,因為你不知道他現在跟你說的話到底是真的或假的,又或者是不是別有目的。
雖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是如此,但是在一些人際與情緒問題特別嚴重的學生身上,他們也會有類似這樣「關係的操弄」的特質。亦即是,他們跟你說的事情,有時候可能不是真的;他們跟你說多信任你、別人多糟糕,可能也是有特定的目的。雖然學生會這樣做,背後反映的可能是他們最深的人際恐懼,但操弄的行為無疑會讓導師陷入兩難,那我是要相信學生,或是不要相信學生?
邊緣型人格的學生,經常出現操弄的行為
關係操弄最嚴重的個案,是一般我們稱為「邊緣型人格」的學生。他們經常有自殺與自傷的風險,而且情緒的變化極度激烈,可能前幾天還跟你說他過得很好,過兩天就跟你說他要死了。邊緣型人格最讓學校系統困擾的部分,就是他們極度的害怕在被拋棄或放棄,所以他們會盡一切的努力來獲取他人的關注,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「裝可憐」:告訴你他要死了、跑到樓頂喊著要跳樓、告訴你美工刀已經抵在手腕上,如果你不給他手機號碼,刀子就要割下去了。
邊緣型人格的學生因為有自殺與自傷的風險,常常又會把場面搞得很盛大,所以經常把系所弄得人仰馬翻。麻煩的部分是他們有風險的同時,風險的一部分又可能是裝可憐,處理到最後學校難免有疲累與怨言,不知道慌亂要持續到何時,以及學生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幫助。
因此在處理這類學生的時候,導師也會面臨到極大的壓力,因為學生說的話有可能真真假假,正向與負向的情緒都可能別有目的。雖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是這麼嚴重,但是導師在協助學生的時候,心理勢必要有準備:學生也許需要協助,但他說的也許不完全是真實。
信任,是開啟控制的第一步:「老師,你對我最好了,只有你懂我。」
對於邊緣型人格的學生而言,他們最期待也最想要的就是他人的關注,因此他們必須要先有方法讓他人願意幫助他們,而第一步會使用的方法就是「肯定」。他們可能會給予你極大的肯定,肯定你有多溫暖、對他起到多大的幫助,通常聽到的人會很開心,畢竟誰不希望自己的幫助被他人喜愛呢?
這並不是說,肯定導師幫助的學生都是別有所圖。通常邊緣型人格學生所給的肯定強度都極大,但導師實際上幫他們做的事情卻還好,也就是「付出的行為與收到的肯定比例不符」。例如,只是打一通電話、遞一張衛生紙,學生就把你捧到天上去了。
面對到學生給予稱讚,老師也不用一聽到就開始警戒,還是可以給予回應,謝謝他們願意給予肯定。但如果後續出現其他徵召,可能就要開始留意這個肯定也許沒有這麼單純,特別是你其實沒有做這麼多事情的時候。
肯定,是用來包裝控制:「老師,沒想到你也這樣對我…」
如果是聽到一個原本喜歡自己的人,因為自己做了某些事情而感受高興,並且期待你去做某件事,你會答應他嗎?大部分的人會為了讓對方開心、繼續喜歡自己而答應對方;或者反過來,為了避免自己沒有做到某些事情讓對方失去喜愛,而調整自己的行為。肯定,因此可以成為操控人的工具,因此你可能就會聽過邊緣型人格的學生說出這樣的話:
「老師,每次聽到你的話我都覺得好溫暖,心情就好了起來,就不會想要割手了。老師,我可不可以要你的手機,以後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打給你?」
「老師,我原本以為你跟其他人不一樣的。為什麼我只是想要難過時有人關心我、就打一通電話,這麼簡單的願望,也沒有人要幫我?老師你也要這樣對我嗎?」
當老師會因為想要繼續被肯定,或者感覺做錯事情感到自責,並且因為這些心情而要給學生更多關注時,學生的目的就達成了。雖然說,學生可能真的就只是要他人的關心沒錯,但是這些學生內在的空洞很大,並不是老師真的多做了什麼他們就可以徹底變好,反而是無止盡的給予只是在消耗老師的心神。
因此面對學生說出這樣的話,老師可以做的是溫和而堅定的拒絕:「詩嘉,我很感謝你願意這樣肯定我。但是我也有私人的時間,所以沒有辦法給妳我的手機。如果你有需要,你可以在導師時間過來找我,我會再陪你聊天。」
否定其他人,才能營造獨特的優越感:「他們都對我好壞,只有你不一樣…」
邊緣型人格的學生為了讓他們的肯定效果更強,常使用的方式就是「獨特感」。這種獨特感會讓肯定的人覺得自己是「唯一」,跟其他人都不一樣,聽到的人通常都會覺得飄飄欲仙,例如:
「我從來沒有遇過像老師這樣溫暖的人…如果我早點遇到老師,我的人生可能就不會這麼悲慘了。」
「我身邊的人都只會否定我、罵我、覺得我很奇怪,但只有老師不一樣,只有老師不會這樣對我。」
獨特感的另外一個影響,是讓協助的人覺得學生只能夠依賴他。換句話說,如果老師不幫助他,他就完蛋了。而基於想要幫助學生的心情,獨特感會讓人覺得自己得做更多,否則他這麼信任我,連我都不幫助他,那他要怎麼辦?但同時間,在感受到尊榮感的同時也會讓人覺得喘不過氣,畢竟一個人的生命如果真的只能維繫在自己的一舉一動上,那會是多大的責任啊!
獨特感的營造,建立在否定他人上:「他們都好壞、他們都不在乎我」
需要留意的事情,是獨特感必須要建立在「否定其他人身上」,所以聽到這類學生在抱怨或批評其他人時,會需要特別的留意,因為他們營造獨特感的說詞,不見得是真實發生的事情。例如學生可能會說:「老師你不知道那個心理師對我有多壞!上次我去找他,他就一直教訓我說我活該,我就一直哭一直哭,我說我等一下就要去自殺了!可是他就說,你去死死我不管你了。老師我不要去諮商中心了,我再也不要去諮商了,以後老師你來跟我談就好,好不好?」
心理師真的做過這樣的事情嗎?其實我們並不知道,但如果沒有做任何的查證,聽到這段話的導師可能就會開始生氣心理師,並且開始懷疑諮商中心的專業,甚至真的答應學生不要去諮商了。而且學生有可能把同樣的故事說給心理師聽,只是把壞人換成導師,因為學生同樣想要用獨特感來獲得心理師的關懷。
因此,系統之間的聯繫在處理這類學生時極為重要,否則協助學生的資源可能因此網內互打,反而難以產生信任的合作關係。面對到學生這樣的內容,導師可以回應:「聽起來心理師的回應讓你感覺很受傷。因為心理師也是一個幫助你重要的人,我這裡會再跟心理師做確認,看看我們可以怎麼一起來幫你。」
挑起恐懼,否定關心:「我早就知道不應該相信任何人,我已經要跳下去了…」
邊緣型人格的學生操控別人最強烈的方式,就是挑起別人的恐懼,並且以否定他人的關心的方式來逼迫他人。例如,學生可能會這樣說:
「老師,我現在站在教學大樓上,我看到下面好多人在走。我一直在想,如果我就這樣跳下去,我的血流出來,會變成什麼形狀?其他人看到會怎麼想呢?老師謝謝你,等一下我就要跟世界告別了。」
「老師,你不用再解釋了,我早就知道了。我早就知道,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人可以相信,是我太笨,才會以為來到大學遇到新的老師就會不一樣。我知道老師其實覺得我很麻煩,說那麼多次要死都沒死,為什麼不乾脆死一死大家都輕鬆。對,我很麻煩,我就是大家的麻煩,我死了大家就輕鬆了,所以我要去死了,拜拜。」
我想聽到這段話,應該沒有人會不緊張、不心痛的吧!因為你一方面擔心學生的狀態,一方面也覺得自己對學生的關心被徹底的否定了,而唯一挽回這一切的方法就是順應學生的任何要求,這樣才能夠拯救學生的生命,也讓自己免於做錯事情的愧疚。面對如此的壓力,導師需要讓自己冷靜,提醒自己可以做的是什麼,以及專業可以協助的資源在哪裡,與他們一起合作來處理學生,也要知道學生的狀態真的不是誰做了什麼或不做什麼,一切就會落幕。
在這篇文章中,介紹了具有操弄關係特性的學生,在處理與回應上可能發生的狀況。處理邊緣型人格的學生挑戰極高,不僅需要團隊間穩定的合作,還需要每個人都能以穩定的心智面對學生拋出的情緒負擔。要怎麼在這麼多的波嵐中依然能夠相信彼此,也提供學生需要的支持與處理,需要的是持續的彼此信任與討論,學生才會有穩定的可能。